[漳州] 东山铜钵村与台湾的渊源

    中华谢氏网 2009-3-31 9:38:27 福建之窗


闽南东山岛康美镇有一个铜钵村。明朝年间,有姓谢和姓黄的两个表兄弟从诏安辗转来到东山岛(时称“铜山”),他们看到岛上环境和气候都适宜居住,而且有山有海,谋生较容易,便选择在一块靠近海边的“福地”居住了下来。黄姓兄弟选择在东南方垦荒种地,以后在此娶妻生子,造房屋建村庄,名为“后宅”。姓谢的兄弟则选择在西南方居住,因西南方一片平坦的土地上有一凸起的小山丘,形似覆盖着的“钵”,“钵”是用铜铸造的器物,故把村庄取名“铜钵”,取其“固若金汤”的意思,以后铜钵谢氏果然人丁兴旺,村庄渐成规模。

  “东山世泽”源远流长

铜钵妈庙
  我在铜钵村采访时发现,村中很多人家厅堂大门的门额上,镶嵌着“东山世泽”的郡望标志,回来后把“东山世泽”这几个字研究了一番。
  据资料介绍,谢氏的得姓始祖,是2800多年前的周宣王的母舅申伯。台湾“谢氏宗亲会刊”载,谢氏的本源始祖,源于炎帝,从属于姜姓。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姜姓受封的国家有焦国、齐国、申国等,都是小诸侯国。当时还是奴隶社会,两姓诸侯国之间长期联婚以加强势力,非常重要,因此姜姓和姬姓世代联婚。申国的君主申伯的外甥周宣王继长达14年的“共和”时期继承王位后,国内人心未附,四方蛮夷乘机作乱,其中属北方的夷狄为患最大。周宣王五年,北方夷狄又侵犯周国,其前锋逼近京城,京师震撼。周宣王命令申伯与尹吉甫出兵征伐,终于赶走了入侵夷狄,立了大功,被周宣王封于谢邑,建立谢国。后来,申伯的子孙后代就以国为姓,是为谢氏,并尊奉申伯为谢氏得姓一世祖。申伯以后,历代传承,至第二十九世谢衡,在晋武帝太康七年任国子祭酒,后因五胡乱华,从卫州迁移浙江始宁东山。谢衡生了两个儿子谢鲲、谢裒;谢裒的第三个儿子,名叫谢安。

  关于谢安,《辞源》有条文介绍说:谢安,晋阳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隐居东山,以妓相从,人为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何?年四十余,始出为桓温司马,以侄玄等克敌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谢安后来被谢氏后人尊崇为“东山堂”始祖,闽、粤、台大多数谢姓都尊崇的传世元祖谢枋得,就出于谢安的次子谢琰,故闽、粤、台大多数谢氏后人都以“东山堂”为其郡望标志,铜钵村的谢氏人家的门额镶嵌“东山世泽”的郡望标志,就是这个缘故。如今,谢氏在全国姓氏人数排位中居第24位,在台湾省居第13位。

  明、清时期铜钵
  和台湾关系密切
  明朝末年,郑成功据厦门、金门、铜山(东山)等地抗击清军,后挥师东征,驱逐荷军,收复台湾。铜钵村数十名子弟随郑军前往,临行前,随军众人把铜钵村的保护神,供奉在铜钵妈庙的陈元光第二女儿柔懿夫人陈怀玉的神像带在船上保佑出征平安。据传说,郑军船队途经澎湖时,遭遇荷兰军炮火阻截,幸得柔懿夫人陈怀玉显身助战,使得郑军大胜,船队顺利抵达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铜钵村子弟多人留居台湾,并把柔懿夫人陈怀玉的香火奉祀台湾,开创了台湾的“玉二妈祖”信仰。现台湾台南、台北、嘉义、台中、基隆等地有“玉二妈祖”庙12座,信众数十万人。2006年10月,经过10多年调查考证,确认东山铜钵妈庙是台湾所有“玉二妈祖”的祖庙后,台湾“玉二妈祖”总庙“山上天后宫”寻根谒祖团一行12人抵达东山铜钵妈庙,举行认祖祭祖仪式。至2008年12月,已有4批台湾“玉二妈祖”朝圣团来到东山铜钵妈庙寻根祭祖。

  郑成功将收复台湾时,驻守铜山的郑军部将、铜钵村人谢博古奉命随军东征。临行前,谢博古前往铜山(现铜陵镇)九仙山清元宫求得哪吒三太子香火护身。台湾收复后,谢博古感念哪吒三太子护佑之恩,将护身香火留在高雄建庙奉祀,逐渐传播全台湾。目前台湾岛有哪吒三太子庙200多座,其中多座和铜山清元宫有传播关系。上世纪90年代,台湾宜兰礁溪协天庙监事吴谋智受台湾岛内哪吒信众委托,曾专程到东山来寻根。

  清朝年间,铜钵村也有多人迁居台湾。据铜钵村族谱等资料记载,铜钵谢氏宗亲谢茅友早年随军戍守澎湖,退役后留居当地,死后尸骨未能还乡,直至乾隆年间,他的遗骸才由铜钵乡亲迁回故乡安葬。康熙十九年(公元1673年),有谢光玉等人迁居台湾。谢光玉育有二子,次子谢建雍,名绍周,俗名“虎鱼佬”,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中三甲进士,曾任陕西省凤翔知县、台湾安平协台,诰封“武功将军”;谢建雍曾移居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后又返回台湾居住,他的第六世孙,就是现在台湾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的谢长廷。道光十六年(公元前836年),戍台东山班兵在澎湖修建铜山馆,并置有铜钵伙房。同治年间,铜钵“敦本堂”谢氏十一世谢愈昌携妻林氏(谥勤慈)、陈氏(谥恭俭)及儿子谢哈、谢诚、谢玉、谢改、谢引,孙子谢晏、谢勤、谢敖、谢双宴、谢水杏、谢如意、谢菩发等三代人一起移居台湾,在台中开居“九张犁村”。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有旅居台湾的铜钵谢氏宗亲多人乘船回铜山祭祖。现在,东山和台湾两地都成立了“谢氏研究会”,经常进行交流,以此联络两地谢氏宗亲的感情。

  “寡妇村”悲欢离合50年
  1950年5月10日,在人民解放军几路压境,东山岛濒临解放的这一天,驻守东山岛的国民党军队在撤往台湾前四处抓壮丁,铜钵村有147人被强行带往台湾,其中已婚者91人。从这一天开始,铜钵村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寡妇村”,“铜钵村”这个名字经常和台湾联系在一起。

  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东山和台湾的关系中断30年。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和政策。1980年11月,铜钵村一批去台谢氏宗亲从台湾辗转回乡谒祖,从此以后,铜钵村去台谢氏宗亲不断有人回乡探亲。1987年10月,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胞经香港赴大陆探亲后,铜钵村台胞回乡探亲形成热潮,有不少人选择回乡定居。他们不仅自己回乡,还带着儿子、孙子回乡,昔日的“寡妇村”从此有了欢笑声。

  虽然隔断了30年,铜钵村台胞始终不忘桑梓之情。他们回乡后,积极参加家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经济建设,为铜钵村的学校、养老院等项目建设积极捐资,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1985年,铜钵妈庙(台湾玉二妈祖的祖庙)动工修建,铜钵村共有台胞67人参与捐资,很多人捐款都在千元以上,其中谢经顺捐美元150元、台币4万元。1988年至1997年,铜钵村共有台胞45人为铜钵妈庙捐款,其中谢国珍捐台币15000元。1994年,铜钵妈庙修建庙埕,台胞多人捐款,其中谢进发捐人民币6800元。2004年,铜钵村谢氏宗祠重修,台胞多人捐款,其中谢汉祥捐人民币4734元。2006年,铜钵村北阙真宫重建,台胞多人捐款,其中谢进发捐人民币5000元。这是我在采访中搜集到的铭刻着无数台胞慷慨捐资的石碑的记载,没有搜集到的,可能还很多。

  结语
  在铜钵村的北面,有一座“寡妇村”展览馆,里面展示着50多年前被无辜地卷进这场世所罕见的人间悲剧的人物姓名、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包括许多来自台湾的同胞,在观看过展览后,每个人都发出一声感叹:像这样的人间悲剧,不能再重演了。现在好了,海峡两岸基本实现“三通”,两岸人心都盼望和平共赢,只要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努力,坚决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和平新局面,铜钵村和台湾的关系,一定能续写新的篇章。


分享按钮